秋日养生重健脾胃 利用中医五法可避免胃肠病

扫码阅读手机版

来源: 家庭医生在线 作者:盛月、聂丛笑 编辑:任亭亭 2016-09-23 08:58:00

内容提要: 秋分节气过后渐入深秋,此时易诱发胃肠病或使旧有的胃肠病复发。中医认为,秋分应养生宜养脾胃。那么秋分有什么方法有助脾胃安度秋季吗?食疗和艾灸如何搭配可达到脾胃保健的功效?

  秋分节气过后渐入深秋,此时易诱发胃肠病或使旧有的胃肠病复发。中医认为,秋分应养生宜养脾胃。那么秋分有什么方法有助脾胃安度秋季吗?食疗和艾灸如何搭配可达到脾胃保健的功效?

  今年9月22日是农历二十四节气当中的秋分——“斗指己为秋分,南北两半球昼夜均分,又适当秋之半,故名也。”秋分刚好是秋季九十天的中分点,从秋分起北半球昼短夜长将越来越明显,昼夜温差将逐渐加大,气温渐降从而步入深秋。秋分之后,凉燥主气,易发胃肠病或使旧有的胃肠病复发,这与护养不当有密切关系。

  秋分时节五大脾胃保健法

  一、起居:早睡早起注意保暖

  《黄帝内经》记载:“秋三月,早卧早起,与鸡俱兴。早卧以顺应阴精的收藏,以养收气;早起以顺应阳气的舒长,使肺气得以舒展。

  秋分以后,气候渐凉,胃肠道对寒冷的刺激非常敏感,如果防护不当,就会引发胃肠道疾病而出现反酸、腹胀、腹泻、腹痛等症。或使原来的胃病加重。所以患有慢性胃炎的人,此时要特别注意胃部的保暖,适时增添衣服,夜晚睡觉盖好被子。

  二、饮食:看体质吃健脾食疗

  饮食应以温、软、淡、素、鲜为宜,定时定量,少食多餐,不吃过凉、过烫、过硬、过辣、过黏食物,避免暴饮暴食,戒烟限酒。此外,不论是西瓜还是香瓜、菜瓜都不能多吃,否则会损伤脾胃的阳气。中医养生学家还提倡在秋季期间每天早晨吃粥,如明代李挺认为“盖晨起食粥,推陈致新,利膈养胃,生津液,令人一日清爽,所补不小”。在配制这些粥品食疗时,不妨选用一些中药,如枸杞、怀山药、黄芪、党参、茯苓、丁香、豆蔻、桂皮等,可以提高保健强身、预防疾病的功效。以下推荐两款秋季健脾养胃食疗:

  体质偏寒者:胡椒猪肚汤

  原料:新鲜猪肚一个,白胡椒15克

  制法:将胡椒打碎,放入洗好的猪肚内,用线扎紧猪肚切口,放入砂锅内慢火煮至烂软,汤中放入少许芫荽调味,将猪肚捞起,弃肚内胡椒,食肉饮汤,鲜香可口。

  功效:健脾温中,和胃止痛。适应症:脾胃寒症胃病患者。

  体质虚热者:双鱼汤

  原料:鱼膘(又名花胶)100克,鲜鱼腥草100克

  制法:鱼膘用水先泡半天,切成细丝,旺火烧开,改用小火熬煮约50分钟,再下新鲜鱼腥草,滚十分钟即可。

  功效:清胃生肌止痛。适应症:胃热症胃病患者。

  三、理疗:秋分灸防病保健

  秋分过后,天气逐渐转凉,此时艾灸可以扶助阳气,提高机体免疫力,起到防病保健的作用。虚寒性胃肠病、反复呼吸道感染、咳嗽、慢性支气管炎、哮喘、慢性咽炎、过敏性鼻炎、虚寒性腰腿痛、肩周炎、风湿性关节炎、类风湿性关节炎、冻疮等患者艾灸更为有效。

  秋分艾灸的总原则是要调理脾胃,滋阴润肺。如果居家秋分灸,一般在秋分节气当天以及前7天、后7天,共15天,每天操作,不要有间隔,这样疗效比较好。

  禁忌:热象明显者慎做秋分灸;孕妇的腹部腧穴禁止施灸。

  “温热疗法”对于热象明显者来说可谓“热上加热”。咳嗽时痰黄、尿少、大便干涩,多数属于热症;发烧、猛烈咳嗽甚至咳出血来,也属于明显热象,皆不宜做秋分灸。糖尿病者易留疤,应慎施灸。老人的皮肤感觉迟钝易烫伤,应由家人帮忙施灸。家人施灸时可将食指与中指置于穴位两侧,代老人感受热度。

  四、精神:保持神志安宁

  中医有这样的说法:“思为脾志,敏感多疑则过思,过思则伤脾。”伤脾则会出现因供血不足而引起的头昏、乏力、心慌等一系列所谓“心衰”的症状。因此,秋分养脾胃,精神调养最主要的是培养乐观情绪,保持神志安宁,避肃杀之气,收敛神气,适应秋天平容之气。

  五、锻炼:适度户外有氧运动。

  罹患胃肠病的人,除了更要注意饮食卫生,静心调养自己的性格之外,可适度进行户外有氧运动,如打太极拳、骑自行车、慢跑、做广播体操等,以提高自己的抗病能力。

下载前沿客户端关注更多精彩

推荐新闻

我来说两句

关于北方网 | 广告服务 | 诚聘英才 | 联系我们 | 网站律师 | 设为首页 | 关于小狼 |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:022-23602087 | 举报邮箱:jubao@staff.enorth.cn | 举报平台

Copyright (C) 2000-2024 Enorth.com.cn,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.,LTD.All rights reserved
本网站由天津北方网版权所有
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:津B2-20000001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:0205099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:12120170001津公网安备 12010002000001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