针灸疗法虽然养生 但有事没事就扎针灸不靠谱

扫码阅读手机版

来源: 北京日报 作者: 编辑:李娜 2017-10-20 08:36:00

内容提要:相对于药物的固有属性——“药物副作用”而言,针灸算得上是一种绿色疗法。出于养生的目的,一些人尤其是中老年人认为,既然是绿色疗法就可以“经常扎”,甚至“天天扎”。事实上,这样针灸并不能产生想象中的治疗效果“无限叠加”,身体也不会因此更加获益。

  相对于药物的固有属性——“药物副作用”而言,针灸算得上是一种绿色疗法。出于养生的目的,一些人尤其是中老年人认为,既然是绿色疗法就可以“经常扎”,甚至“天天扎”。事实上,这样针灸并不能产生想象中的治疗效果“无限叠加”,身体也不会因此更加获益。

  1科学针灸确有养生之效

  针灸疗法在我国历史悠久。据文献记载,新石器时代首先出现了针刺疗法。那时,人类制造出种类较多且较为精细的石器,这才有了适合医用的砭石。砭石是一种锐利的石块,它作为针具的前身,算是最早的医疗工具,主要被用来破开痈肿、排脓放血,或用以刺激身体的某些部位以消除病痛。

  现在针刺疗法使用的不锈钢针,就是在古代砭石、石针、骨针、竹针等原始针具的基础上,历经铜针、金针等不同阶段发展而来。而灸法是指通过对身体某一部位进行固定的温热刺激,来治疗疾病。

  在我国针灸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,研究经络、腧穴及刺灸方法,探讨运用针灸防治疾病规律的一门学科。它包括经络、腧穴、针灸方法、临床治疗、针灸医经医籍、实验针灸等学问。针灸具有疏通经络、调和阴阳、扶正祛邪的作用,除了是一种治疗疾病的手段,也有一定的养生作用。

  通过针灸,可以刺激穴位、经络,调动人体内在的抗病能力,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。其中,针刺疗法必须由具备专业资质的医务人员操作,不能由无资质人员或患者本人实施。相对而言,灸法的要求没有这么高,而且相对安全、便于操作。在遵医嘱的情况下,人们可根据身体状况和季节特点选取不同穴位,如足三里、关元、气海、神阙等穴位进行保健灸法,用点揉、按摩等方式取得温补阳气的效果。比如,为改善脾胃功能,可以每天按压或艾灸足三里穴;睡眠有问题可每天适度点揉神门穴,睡前搓涌泉穴、按压照海穴、揉揉耳穴等,有助于改善睡眠。

  2常常针灸≠效果最大化

  生活中有不少人认为,扎针灸的次数越多、时间越长,效果越好。然而,临床实践中发现,长时间、不间断地针灸刺激或持续多日的针灸治疗,并不能保证针灸效果的“无限叠加”。

  多数情况下,如慢性疼痛、火针治疗、月经病、周围神经病等,有适当的治疗间隔是必要的,这样有助于患者的“针刺得气”,从而起到扶正祛病的作用。所谓“针刺得气”是指在针刺穴位后,经过手法操作或较长时间的留针,使患者出现酸、麻、胀、重等感觉,行针者则觉得针下沉紧。这种针感产生的程度及其持续时间的长短,往往和疗效有密切的关系。

  当然,有一部分疾病如急性的疼痛、实性的呃逆(俗称“打嗝”)、外感咳嗽、急性泄泻、突发性耳聋等,建议由专业针灸大夫天天针刺,甚至每天两到三次,以便有效缓解症状,恢复健康。

  除此以外,不建议人们出于养生目的盲目“经常扎”“天天扎”,应根据不同的疾病性质来选择合适的针灸疗程,使针灸作用最大化。

  3针灸前后有讲究

  针灸是一门精细化的诊疗方法,在针灸前和针灸后要注意一些安全事项,否则不但达不到疗效,还可能危及健康。

  注意不能在过饥、过饱、过劳或醉酒的状态下进行针灸。针灸前要保持轻松的心情,避免情绪过度紧张,尽量不化妆、刮舌苔、喷香水,以防影响医生对身体状况的正确判断。特别是要在针灸前去一次卫生间,避免针灸后留针(指进针后将针置于穴位内不动,以加强针感和针刺的持续作用,一般停留一二十分钟)出现不适,或针灸腹部时对膀胱产生刺激。

  针灸后要注意皮肤清洁,不需要专门进行皮肤消毒,只要不接触脏水、油污等不干净的东西即可,以避免针眼感染。同时,不可立即洗澡、洗头、接触冷水、外出吹风或吹空调,否则患者可能出现类似外感症状(外感风寒、外感风热、外感暑湿)或针眼局部轻微感染等。另外,患者还要进行充分的休息。

  需要说明的是,针刺治疗是将针灸针刺入穴位或病变处而起作用的,针灸从业者除掌握针灸相关理论外,还要求有一定的解剖知识基础,尤其是对一些危险部位的解剖结构要了然于心。因此,建议患者前往正规的医院了解自己是否适合针灸疗法,并由专业人员实施针灸,以免带来不良后果。

  4出针后少量出血属正常

  近几十年来,国内学者围绕针灸开展了系统科学的研究,除了骨关节疾病以外,针灸对血管类疾病、神经类疾病、慢性胃肠疾病、肾病、呼吸系统疾病、内分泌疾病,以及美容减肥和部分皮肤疾病都有显著治疗效果。

  但关于针灸的认识和针灸的实施,目前还存在一些不正确的看法。“针刺穴位不应出血”是最普遍的误区。

  临床上,一些患者认为针刺不应出血。若看到出针后出血了,患者尤其是初次针灸的人会感到害怕,认为“没扎好”。实际上毛细血管遍布全身,针刺入穴位后,有时穴位下的毛细血管也会被刺破。若出针后皮肤有少量出血、局部小范围淤青均属正常,不会对身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。对于“出血”来说,在中医疗法中并非禁忌,比如一些热病、淤滞类疾病还会用到放血疗法。所以,患者不必对针刺部位少量出血过度紧张,用干棉球按压片刻即可止血。

  “扎针会使人体漏气,尤其是老年人、久病的人不适合扎针”,这也是另一个常见误区。日常所说漏气的“气”和中医理论所提到的“气”是完全不同的概念。人体不是像气球那样,有个小口,里面的气就会漏光。

  所谓人体里面的“气”,在中医理论里指的是“正气”,是人体的正常功能和脏腑器官的机能。医者通过相关的穴位组合并使用适当的针刺手法,可以补充人体所需,增强人体的脏腑功能。这就是针灸里所说的“补气”,也就是扶助人体的“正气”。针灸临床治病的原则是“实则泻之,虚则补之”,不会出现所谓的“漏气”。

下载前沿客户端关注更多精彩

推荐新闻

我来说两句

关于北方网 | 广告服务 | 诚聘英才 | 联系我们 | 网站律师 | 设为首页 | 关于小狼 |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:022-23602087 | 举报邮箱:jubao@staff.enorth.cn | 举报平台

Copyright (C) 2000-2024 Enorth.com.cn,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.,LTD.All rights reserved
本网站由天津北方网版权所有
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:津B2-20000001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:0205099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:12120170001津公网安备 12010002000001号